(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二)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经典指数,750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色情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经典指数,800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五)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经典指数 800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 撞钟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已经超出了肯为之献身的范围。也许在撞种人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随时准备为他在心中所爱的女人献出一切。虽然他知道也许这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自己的死,只不过是像飞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会无声无息,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对方的爱,并且是永远的。 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大革命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一览无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畜生一样的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即使距离再远的两个人,也会有机会注视同一目标,也会被爱情的彩带,连在一起。 结论,最真实的荒诞的爱,也许爱这个字,本无所谓什么荒诞和真实,只要是爱 (六)幸子和光夫 经典指数 850 八十年带上半叶,风靡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拖沓窘长的剧情中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主要所讲的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更加注目于亲情。剧中两人相爱,只是为了今后的亲情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尽管这个铺垫很巧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残酷。好像是要逼着人们在爱情和亲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所幸的是编剧在关键时刻,让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们的为难。我们的思想,在跨越人类道德最终底线的那一刻,被编剧生生的拉了回来。 光夫和性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叹的是,当时抱前一种观点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实,爱就是爱,不会转化为其它的什么。这一对男女,没有人会怀疑是天生的一对,即便在真实生活中,这两位演员也是一对夫妻。这就是编剧的可恶之处,他把任何条件都设定为对爱情的发展有利,唯独把一个条件定死了,这是先天的,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兄妹。 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结论,不可能的爱情,我们的这个社会还需要进化,我们要思考一下,道德和爱情,谁能超越谁。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 经典指数 900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是被今天的一般人在爱情心理上所认同。不过今天的按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在一个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盛行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不会再像古代社会那么困难,那么的低效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会象过去那么脆弱。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 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手段,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用一些景物和实物来进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爱。这一段故事的描写,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越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丝淡淡的现代主义的味道。浅薄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出一个里面有同性恋倾向的描写。更深一步来想,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作出不被当时社会理解但能被后代津津乐道的事情。 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着自由。向往爱情和自由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去做,因为这两点,就是他们的生命。 结论,无奈的爱情,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他们爱情的延续。 (八)莫瑞尔和保罗 经典指数 900 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也只能是来自儿女的儿女之爱。但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没有人会否认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没有人会否认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能够对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公开表示认同的,恐怕远远不如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次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在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里,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方面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把融在里面的爱情,解释为一种情节(Odipus Complex),这个源于古希腊的英语词汇,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却让人们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也许人类不敢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和现实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没有人能够去打破。我们只有沿着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头。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九)刘欣和董贤 经典指数 950 断袖之癖,是我们在大一点的时候所学到的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看,十分的隐晦,不去做一番考证还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爱之真,情之切,试想我们今天,即便是在异性之间,能对对方如此体贴,如此忠诚的爱侣,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源于爱的举动,这举动背后的动力,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爱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性之爱已经不是一份年青的爱情,从古希腊人对与同性之爱的宽容态度,到中国大唐盛世时人们口无遮拦地对此进行谈论并亲身实践,直到现代西方国家从社会观念方面,法律方面,对此所作出的宽容调整,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属于畸形的爱情,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应该属于伟大的爱。 结论,同性之爱,也会是动人的,伟大的,催人泪下的。 (十)美人鱼和王子 经典指数 1000 这个来自于北欧的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不朽的。我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只是很为那个小美人鱼惋惜,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包括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循环,总是要有人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人,爱一个人,竟然能够不让他知道,承受着爱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还要承受他的漠视,承受着他去爱别的人,最后还要为拯救她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幸亏这位可敬的丹麦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童话中的故事,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可真的是进化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大海是蓝色的,这种蓝色,有一种别样的情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催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理所当然。小美人鱼美丽的脸上,除了苍白之外,还有对爱人的挂念。她修长的美腿上,除了为爱流出的鲜血以外,还有为爱不顾一切,迈出的艰难步伐。 这个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哪怕一个可堪与之媲美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现代。但那毕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这种理想总是在我们的前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在爱情的海洋上前进的道路。 结论,为爱献身的爱,能够为爱一时献身,是一种境界,能够为爱长久献身,是一种神奇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的是一个身处无性婚姻,饱受生理煎熬的贵族妇人康妮,与一个地位低下的守林人梅勒斯之间的不伦恋情,以及随之产生的与机器文明禁锢下腐朽婚姻的斗争。
1928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之初,由于小说中火辣直白的性场景,以及对女体和两性器官的频繁摹写,出版商们避之不及,主流报刊对此纷纷斥责。最终该书仅被允许复印50册,且很快就被当局封禁。
在那个禁锢思想,压抑人欲的时代里,劳伦斯因其大胆、激进的风格,被冠以“淫秽小说家”的头衔。这部作品引发的巨大争议也让劳伦斯身败名裂。距离这本小说问世两年后,劳伦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文学解禁思潮盛行,在被当作“情色小说”封禁30余年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关于婚姻与人性议题的文本价值,终于被文学界重新定义。时至今日,它已被奉为“世界十大经典情爱小说”。
01
百年后的读者以现代目光再去看这部作品,书中那些突破“禁区”的欲望书写已经不再让人觉得“讳莫如深”。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反而有助于我们摒弃“低俗”的成见,去体察劳伦斯对爱的讴歌和赞颂,以及对生命意识的强烈肯定。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冰冷机器所掌控的工业时代。
女主人公康妮是英国查泰来家族继承人克里夫之妻——一个自信优雅、活泼迷人的贵妇人。可是她的新婚蜜月期刚过,丈夫就不得不在一战的炮火中奔赴前线。
六个月后,克里夫拖着在战火中被炸残的下肢回了国,成了一个终生不育的男人。那一年,克里夫29岁,康妮年仅23岁。
随着父亲去世,克里夫继承了家族产业和爵位,康妮则追随丈夫来到了英国中部矿区的老家拉格比。
在拉格比的日子里,坐在轮椅上的克里夫丝毫不改贵族的光鲜与气派。为了掩饰伤残的自卑,他开始舞弄文墨,写一些庸常的流行小说,终日以接受上流名人的吹捧为乐。
康妮本着对丈夫的强烈爱怜和同情,也收敛起了自己的少女心性,全心照顾他,协助他投入创作事业。久而久之,她习惯把自己的种种欲望和期许埋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
但是说到底,康妮本质上是个活泼、开明的姑娘,她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小接受的是自由的教育,这种死气沉沉又毫无盼头的生活实在令她窒息。
从表面上看,康妮的煎熬源于丈夫的性无能,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源于克里夫的性观念。
02
在小说中,康妮是一个15岁便初尝禁果的奔放女孩,对性事有着本能的好奇与热情。相比之下,克里夫却是一个对性事“无所求”的男人。
在两人新婚之初,已经20多岁的克里夫还是一个童男。蜜月期间,夫妻俩也没有性生活。借此,劳伦斯点出了克里夫的性观念:
“……性的方面,于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克利夫和他的朋友们都只把性爱看作是不开化或机械的行为。他主张没有一丝情欲的精神恋爱。”
因此,残疾后的克里夫一直试图从思想上把康妮禁锢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他不止一次地向她灌输:
“与人发生偶尔的关系,特别是那偶尔的性关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终生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
克里夫的婚姻观点,其实就是对英格兰传统的捍卫。特别是克里夫所在的贵族阶层,他们普遍只是将婚姻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现行秩序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不能人事的克里夫念念不忘要有一个合法的财产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一点又不伤害个人自尊,他甚至无耻地建议康妮寻找一个上流社会的情夫,从而不动声色地为他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夫已经成了工业社会中一个失去人性的冰冷“机器”,不仅自我否定了肉体的价值,阉割了内在的生命力,也间接压抑了妻子的本能。
这种压抑让康妮开始像婚前一样,通过和其他男人的肉欲之欢寻求满足。她一度也曾和德国情人打破禁忌,享受肉体,但是她却发现对方其实和丈夫一样自私、麻木。社会地位和名誉让这类男人身上普遍缺乏一种自然的生命力。
03
难耐压抑婚姻的康妮,只能经常去最接近自然的庄园林场排遣自己的苦闷。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查泰莱家的守林人。这个身体强壮,浑身洋溢着雄性气息的健康男人,激起了康妮压抑许久的生理本能。
劳伦斯笔下的梅勒斯是一个出身工人阶级,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健全男子。他独立强悍、有情有义,但却在感情上屡受伤害。
小说中,梅勒斯先后与两个中产女人有过两段感情,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极端厌恶性爱的“精神型”女人。后来,他与伯萨相恋并步入婚姻,却发现这个女人却是一个自私恶毒,纵欲无度而无精神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梅勒斯由此见证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和异化,为了不让现代化吞噬自己最后的生命力,他选择背离社会,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守林人。而就在这时,康妮来到了他的身边。
在两人的第一次相遇中,康妮无意间目睹了梅勒斯洗澡的场面,她第一眼便被梅勒斯那自然健硕的男性躯体所深深吸引。
回到庄园后,康妮在卧室的镜子前审视着自己的裸体,猛然发现自己的皮肤开始变得粗糙,不再富于弹性,整个人也日渐消瘦。她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无性生活对婚姻造成的折磨,这也成了她背叛婚姻的一个前兆。
小说中关于她和梅勒斯从隔膜到心灵缔结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描写。当康妮观察着梅勒斯饲养的小鸡,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鸡仔被母鸡护在身后时,她不由得感慨自然的造化和生命力,同时也为自己被扼杀母性,被剥夺生命力而感到失落不已。
康妮落泪的那一刹那唤起了梅勒斯心中的爱和同情,那种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他一度以为已经熄灭的欲火。随着自然的本能逐渐战胜理智,两人逾越了世俗道德的禁忌。
04
在小说中,劳伦斯一共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七次情事。在这个过程中,康妮一步步实现个人的性觉醒,一点点地放下了内心的阶级权威。
从前两次床笫之欢的被动到后续的主动,从最初的忐忑拘谨到后来的林中温存、雨中交欢……劳伦斯通过对这种性体验细致入微的描摹和放大,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人性转折,正如邵洵美所评价的:“康妮‘性的复活’,即是她‘人的复活’。”
但不久后,康妮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自然是梅勒斯的孩子。在一次次穿透灵魂的交融中,她与梅勒斯的感情,已经越发深厚。
与此同时,梅勒斯的凶悍的前妻突然回归,他敏锐察觉到了康妮的存在。眼见前夫和众人都不再欢迎自己,她当众捅破了梅勒斯与查泰来夫人的私情,并极尽污蔑之能事,通过各种不实的丑闻造谣梅勒斯,梅勒斯不得已之下辞掉了工作。
面对梅勒斯的离去,康妮在灵与肉的决断中正视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她写信要求和克里夫·查泰来离婚,从此和梅勒斯奔赴崭新的生活。在小说的尾声,梅勒斯给康妮写了一封信,道尽相思,他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很快地朝相聚的方向驶去。”
当“不伦之恋”出乎意料地打败了“合法婚姻”,这个小说的结局激怒了那个时代大批传统婚姻的捍卫者,劳伦斯也因此长期被视为教唆女性婚外情的“毒虫猛兽”。
即便在几十年后,同样被世俗伦理批驳的纳博科夫还因此怒斥劳伦斯是“臭大粪”,他宣称:“查泰莱夫人的性事被说成‘伟大的文学’,分明是一桩阴谋!”
可是对于这样一部超时代、近乎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仅持道德滤镜,或者伦理角度去看待,不免有失偏颇。
综评
若单从小说的叙述情节上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过是一个俗套的有夫之妇的“婚外情“故事。但是如果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这部作品不该仅仅被看做一个贵妇人的风流韵事。
在劳伦斯笔下,“性”其实可以解构为一个生命力的强大载体。也正因如此,他所呈现出来的“性观念”,并非是一种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原始肉体狂欢。
以女主人公康妮为例,她因为不满情人迈克里斯贪图个人享乐,缺乏温存爱心而在短暂的交往过后与之分手;她又因为难以忍受丈夫一味崇拜理性和金钱,最终选择与之离婚。
康妮的性观念背后,其实寄予着的是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探索。
劳伦斯认为,“性”是人性的最终表现,是实现生命、完善生命的途径,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真正的爱情会让被异化了的人重新恢复生机和创造力。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二)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经典指数,750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色情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经典指数,800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五)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经典指数 800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 撞钟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已经超出了肯为之献身的范围。也许在撞种人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随时准备为他在心中所爱的女人献出一切。虽然他知道也许这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自己的死,只不过是像飞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会无声无息,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对方的爱,并且是永远的。 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大革命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一览无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畜生一样的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即使距离再远的两个人,也会有机会注视同一目标,也会被爱情的彩带,连在一起。 结论,最真实的荒诞的爱,也许爱这个字,本无所谓什么荒诞和真实,只要是爱 (六)幸子和光夫 经典指数 850 八十年带上半叶,风靡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拖沓窘长的剧情中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主要所讲的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更加注目于亲情。剧中两人相爱,只是为了今后的亲情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尽管这个铺垫很巧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残酷。好像是要逼着人们在爱情和亲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所幸的是编剧在关键时刻,让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们的为难。我们的思想,在跨越人类道德最终底线的那一刻,被编剧生生的拉了回来。 光夫和性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叹的是,当时抱前一种观点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实,爱就是爱,不会转化为其它的什么。这一对男女,没有人会怀疑是天生的一对,即便在真实生活中,这两位演员也是一对夫妻。这就是编剧的可恶之处,他把任何条件都设定为对爱情的发展有利,唯独把一个条件定死了,这是先天的,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兄妹。 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结论,不可能的爱情,我们的这个社会还需要进化,我们要思考一下,道德和爱情,谁能超越谁。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 经典指数 900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是被今天的一般人在爱情心理上所认同。不过今天的按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在一个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盛行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不会再像古代社会那么困难,那么的低效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会象过去那么脆弱。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 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手段,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用一些景物和实物来进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爱。这一段故事的描写,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越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丝淡淡的现代主义的味道。浅薄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出一个里面有同性恋倾向的描写。更深一步来想,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作出不被当时社会理解但能被后代津津乐道的事情。 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着自由。向往爱情和自由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去做,因为这两点,就是他们的生命。 结论,无奈的爱情,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他们爱情的延续。 (八)莫瑞尔和保罗 经典指数 900 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也只能是来自儿女的儿女之爱。但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没有人会否认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没有人会否认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能够对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公开表示认同的,恐怕远远不如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次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在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里,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方面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把融在里面的爱情,解释为一种情节(Odipus Complex),这个源于古希腊的英语词汇,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却让人们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也许人类不敢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和现实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没有人能够去打破。我们只有沿着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头。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九)刘欣和董贤 经典指数 950 断袖之癖,是我们在大一点的时候所学到的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看,十分的隐晦,不去做一番考证还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爱之真,情之切,试想我们今天,即便是在异性之间,能对对方如此体贴,如此忠诚的爱侣,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源于爱的举动,这举动背后的动力,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爱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性之爱已经不是一份年青的爱情,从古希腊人对与同性之爱的宽容态度,到中国大唐盛世时人们口无遮拦地对此进行谈论并亲身实践,直到现代西方国家从社会观念方面,法律方面,对此所作出的宽容调整,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属于畸形的爱情,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应该属于伟大的爱。 结论,同性之爱,也会是动人的,伟大的,催人泪下的。 (十)美人鱼和王子 经典指数 1000 这个来自于北欧的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不朽的。我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只是很为那个小美人鱼惋惜,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包括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循环,总是要有人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人,爱一个人,竟然能够不让他知道,承受着爱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还要承受他的漠视,承受着他去爱别的人,最后还要为拯救她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幸亏这位可敬的丹麦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童话中的故事,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可真的是进化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大海是蓝色的,这种蓝色,有一种别样的情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催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理所当然。小美人鱼美丽的脸上,除了苍白之外,还有对爱人的挂念。她修长的美腿上,除了为爱流出的鲜血以外,还有为爱不顾一切,迈出的艰难步伐。 这个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哪怕一个可堪与之媲美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现代。但那毕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这种理想总是在我们的前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在爱情的海洋上前进的道路。 结论,为爱献身的爱,能够为爱一时献身,是一种境界,能够为爱长久献身,是一种神奇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的是一个身处无性婚姻,饱受生理煎熬的贵族妇人康妮,与一个地位低下的守林人梅勒斯之间的不伦恋情,以及随之产生的与机器文明禁锢下腐朽婚姻的斗争。
1928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之初,由于小说中火辣直白的性场景,以及对女体和两性器官的频繁摹写,出版商们避之不及,主流报刊对此纷纷斥责。最终该书仅被允许复印50册,且很快就被当局封禁。
在那个禁锢思想,压抑人欲的时代里,劳伦斯因其大胆、激进的风格,被冠以“淫秽小说家”的头衔。这部作品引发的巨大争议也让劳伦斯身败名裂。距离这本小说问世两年后,劳伦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文学解禁思潮盛行,在被当作“情色小说”封禁30余年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关于婚姻与人性议题的文本价值,终于被文学界重新定义。时至今日,它已被奉为“世界十大经典情爱小说”。
01
百年后的读者以现代目光再去看这部作品,书中那些突破“禁区”的欲望书写已经不再让人觉得“讳莫如深”。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反而有助于我们摒弃“低俗”的成见,去体察劳伦斯对爱的讴歌和赞颂,以及对生命意识的强烈肯定。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冰冷机器所掌控的工业时代。
女主人公康妮是英国查泰来家族继承人克里夫之妻——一个自信优雅、活泼迷人的贵妇人。可是她的新婚蜜月期刚过,丈夫就不得不在一战的炮火中奔赴前线。
六个月后,克里夫拖着在战火中被炸残的下肢回了国,成了一个终生不育的男人。那一年,克里夫29岁,康妮年仅23岁。
随着父亲去世,克里夫继承了家族产业和爵位,康妮则追随丈夫来到了英国中部矿区的老家拉格比。
在拉格比的日子里,坐在轮椅上的克里夫丝毫不改贵族的光鲜与气派。为了掩饰伤残的自卑,他开始舞弄文墨,写一些庸常的流行小说,终日以接受上流名人的吹捧为乐。
康妮本着对丈夫的强烈爱怜和同情,也收敛起了自己的少女心性,全心照顾他,协助他投入创作事业。久而久之,她习惯把自己的种种欲望和期许埋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
但是说到底,康妮本质上是个活泼、开明的姑娘,她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小接受的是自由的教育,这种死气沉沉又毫无盼头的生活实在令她窒息。
从表面上看,康妮的煎熬源于丈夫的性无能,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源于克里夫的性观念。
02
在小说中,康妮是一个15岁便初尝禁果的奔放女孩,对性事有着本能的好奇与热情。相比之下,克里夫却是一个对性事“无所求”的男人。
在两人新婚之初,已经20多岁的克里夫还是一个童男。蜜月期间,夫妻俩也没有性生活。借此,劳伦斯点出了克里夫的性观念:
“……性的方面,于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克利夫和他的朋友们都只把性爱看作是不开化或机械的行为。他主张没有一丝情欲的精神恋爱。”
因此,残疾后的克里夫一直试图从思想上把康妮禁锢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他不止一次地向她灌输:
“与人发生偶尔的关系,特别是那偶尔的性关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终生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
克里夫的婚姻观点,其实就是对英格兰传统的捍卫。特别是克里夫所在的贵族阶层,他们普遍只是将婚姻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现行秩序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不能人事的克里夫念念不忘要有一个合法的财产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一点又不伤害个人自尊,他甚至无耻地建议康妮寻找一个上流社会的情夫,从而不动声色地为他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夫已经成了工业社会中一个失去人性的冰冷“机器”,不仅自我否定了肉体的价值,阉割了内在的生命力,也间接压抑了妻子的本能。
这种压抑让康妮开始像婚前一样,通过和其他男人的肉欲之欢寻求满足。她一度也曾和德国情人打破禁忌,享受肉体,但是她却发现对方其实和丈夫一样自私、麻木。社会地位和名誉让这类男人身上普遍缺乏一种自然的生命力。
03
难耐压抑婚姻的康妮,只能经常去最接近自然的庄园林场排遣自己的苦闷。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查泰莱家的守林人。这个身体强壮,浑身洋溢着雄性气息的健康男人,激起了康妮压抑许久的生理本能。
劳伦斯笔下的梅勒斯是一个出身工人阶级,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健全男子。他独立强悍、有情有义,但却在感情上屡受伤害。
小说中,梅勒斯先后与两个中产女人有过两段感情,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极端厌恶性爱的“精神型”女人。后来,他与伯萨相恋并步入婚姻,却发现这个女人却是一个自私恶毒,纵欲无度而无精神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梅勒斯由此见证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和异化,为了不让现代化吞噬自己最后的生命力,他选择背离社会,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守林人。而就在这时,康妮来到了他的身边。
在两人的第一次相遇中,康妮无意间目睹了梅勒斯洗澡的场面,她第一眼便被梅勒斯那自然健硕的男性躯体所深深吸引。
回到庄园后,康妮在卧室的镜子前审视着自己的裸体,猛然发现自己的皮肤开始变得粗糙,不再富于弹性,整个人也日渐消瘦。她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无性生活对婚姻造成的折磨,这也成了她背叛婚姻的一个前兆。
小说中关于她和梅勒斯从隔膜到心灵缔结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描写。当康妮观察着梅勒斯饲养的小鸡,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鸡仔被母鸡护在身后时,她不由得感慨自然的造化和生命力,同时也为自己被扼杀母性,被剥夺生命力而感到失落不已。
康妮落泪的那一刹那唤起了梅勒斯心中的爱和同情,那种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他一度以为已经熄灭的欲火。随着自然的本能逐渐战胜理智,两人逾越了世俗道德的禁忌。
04
在小说中,劳伦斯一共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七次情事。在这个过程中,康妮一步步实现个人的性觉醒,一点点地放下了内心的阶级权威。
从前两次床笫之欢的被动到后续的主动,从最初的忐忑拘谨到后来的林中温存、雨中交欢……劳伦斯通过对这种性体验细致入微的描摹和放大,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人性转折,正如邵洵美所评价的:“康妮‘性的复活’,即是她‘人的复活’。”
但不久后,康妮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自然是梅勒斯的孩子。在一次次穿透灵魂的交融中,她与梅勒斯的感情,已经越发深厚。
与此同时,梅勒斯的凶悍的前妻突然回归,他敏锐察觉到了康妮的存在。眼见前夫和众人都不再欢迎自己,她当众捅破了梅勒斯与查泰来夫人的私情,并极尽污蔑之能事,通过各种不实的丑闻造谣梅勒斯,梅勒斯不得已之下辞掉了工作。
面对梅勒斯的离去,康妮在灵与肉的决断中正视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她写信要求和克里夫·查泰来离婚,从此和梅勒斯奔赴崭新的生活。在小说的尾声,梅勒斯给康妮写了一封信,道尽相思,他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很快地朝相聚的方向驶去。”
当“不伦之恋”出乎意料地打败了“合法婚姻”,这个小说的结局激怒了那个时代大批传统婚姻的捍卫者,劳伦斯也因此长期被视为教唆女性婚外情的“毒虫猛兽”。
即便在几十年后,同样被世俗伦理批驳的纳博科夫还因此怒斥劳伦斯是“臭大粪”,他宣称:“查泰莱夫人的性事被说成‘伟大的文学’,分明是一桩阴谋!”
可是对于这样一部超时代、近乎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仅持道德滤镜,或者伦理角度去看待,不免有失偏颇。
综评
若单从小说的叙述情节上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过是一个俗套的有夫之妇的“婚外情“故事。但是如果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这部作品不该仅仅被看做一个贵妇人的风流韵事。
在劳伦斯笔下,“性”其实可以解构为一个生命力的强大载体。也正因如此,他所呈现出来的“性观念”,并非是一种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原始肉体狂欢。
以女主人公康妮为例,她因为不满情人迈克里斯贪图个人享乐,缺乏温存爱心而在短暂的交往过后与之分手;她又因为难以忍受丈夫一味崇拜理性和金钱,最终选择与之离婚。
康妮的性观念背后,其实寄予着的是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探索。
劳伦斯认为,“性”是人性的最终表现,是实现生命、完善生命的途径,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真正的爱情会让被异化了的人重新恢复生机和创造力。
这种爱情象火柴燃烧,刹那间放射出炫丽的光芒,能将两颗心融化。甚至有人愿意用尽一生的激情去燃烧只为了享受这短暂的幸福。
所有划过的火柴都只是美丽的瞬间,所有的心动都只能慢慢沉淀下来,它无法温暖你的一生。
当它燃尽,那硝烟的清香会顷刻化为乌有,留下的是无尽的失落。其实,所有的绚丽都是短暂的,它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的景象: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本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乌云骤聚,大雨突降,倾刻又雨过天晴,水天一色。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二)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经典指数,750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色情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经典指数,800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五)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经典指数 800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 撞钟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已经超出了肯为之献身的范围。也许在撞种人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随时准备为他在心中所爱的女人献出一切。虽然他知道也许这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自己的死,只不过是像飞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会无声无息,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对方的爱,并且是永远的。 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大革命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一览无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畜生一样的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即使距离再远的两个人,也会有机会注视同一目标,也会被爱情的彩带,连在一起。 结论,最真实的荒诞的爱,也许爱这个字,本无所谓什么荒诞和真实,只要是爱 (六)幸子和光夫 经典指数 850 八十年带上半叶,风靡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拖沓窘长的剧情中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主要所讲的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更加注目于亲情。剧中两人相爱,只是为了今后的亲情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尽管这个铺垫很巧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残酷。好像是要逼着人们在爱情和亲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所幸的是编剧在关键时刻,让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们的为难。我们的思想,在跨越人类道德最终底线的那一刻,被编剧生生的拉了回来。 光夫和性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叹的是,当时抱前一种观点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实,爱就是爱,不会转化为其它的什么。这一对男女,没有人会怀疑是天生的一对,即便在真实生活中,这两位演员也是一对夫妻。这就是编剧的可恶之处,他把任何条件都设定为对爱情的发展有利,唯独把一个条件定死了,这是先天的,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兄妹。 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结论,不可能的爱情,我们的这个社会还需要进化,我们要思考一下,道德和爱情,谁能超越谁。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 经典指数 900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是被今天的一般人在爱情心理上所认同。不过今天的按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在一个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盛行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不会再像古代社会那么困难,那么的低效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会象过去那么脆弱。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 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手段,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用一些景物和实物来进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爱。这一段故事的描写,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越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丝淡淡的现代主义的味道。浅薄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出一个里面有同性恋倾向的描写。更深一步来想,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作出不被当时社会理解但能被后代津津乐道的事情。 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着自由。向往爱情和自由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去做,因为这两点,就是他们的生命。 结论,无奈的爱情,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他们爱情的延续。 (八)莫瑞尔和保罗 经典指数 900 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也只能是来自儿女的儿女之爱。但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没有人会否认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没有人会否认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能够对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公开表示认同的,恐怕远远不如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次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在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里,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方面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把融在里面的爱情,解释为一种情节(Odipus Complex),这个源于古希腊的英语词汇,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却让人们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也许人类不敢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和现实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没有人能够去打破。我们只有沿着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头。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九)刘欣和董贤 经典指数 950 断袖之癖,是我们在大一点的时候所学到的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看,十分的隐晦,不去做一番考证还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爱之真,情之切,试想我们今天,即便是在异性之间,能对对方如此体贴,如此忠诚的爱侣,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源于爱的举动,这举动背后的动力,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爱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性之爱已经不是一份年青的爱情,从古希腊人对与同性之爱的宽容态度,到中国大唐盛世时人们口无遮拦地对此进行谈论并亲身实践,直到现代西方国家从社会观念方面,法律方面,对此所作出的宽容调整,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属于畸形的爱情,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应该属于伟大的爱。 结论,同性之爱,也会是动人的,伟大的,催人泪下的。 (十)美人鱼和王子 经典指数 1000 这个来自于北欧的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不朽的。我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只是很为那个小美人鱼惋惜,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包括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循环,总是要有人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人,爱一个人,竟然能够不让他知道,承受着爱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还要承受他的漠视,承受着他去爱别的人,最后还要为拯救她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幸亏这位可敬的丹麦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童话中的故事,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可真的是进化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大海是蓝色的,这种蓝色,有一种别样的情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催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理所当然。小美人鱼美丽的脸上,除了苍白之外,还有对爱人的挂念。她修长的美腿上,除了为爱流出的鲜血以外,还有为爱不顾一切,迈出的艰难步伐。 这个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哪怕一个可堪与之媲美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现代。但那毕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这种理想总是在我们的前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在爱情的海洋上前进的道路。 结论,为爱献身的爱,能够为爱一时献身,是一种境界,能够为爱长久献身,是一种神奇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二)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经典指数,750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色情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经典指数,800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五)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经典指数 800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 撞钟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已经超出了肯为之献身的范围。也许在撞种人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随时准备为他在心中所爱的女人献出一切。虽然他知道也许这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自己的死,只不过是像飞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会无声无息,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对方的爱,并且是永远的。 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大革命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一览无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畜生一样的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即使距离再远的两个人,也会有机会注视同一目标,也会被爱情的彩带,连在一起。 结论,最真实的荒诞的爱,也许爱这个字,本无所谓什么荒诞和真实,只要是爱 (六)幸子和光夫 经典指数 850 八十年带上半叶,风靡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拖沓窘长的剧情中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主要所讲的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更加注目于亲情。剧中两人相爱,只是为了今后的亲情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尽管这个铺垫很巧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残酷。好像是要逼着人们在爱情和亲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所幸的是编剧在关键时刻,让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们的为难。我们的思想,在跨越人类道德最终底线的那一刻,被编剧生生的拉了回来。 光夫和性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叹的是,当时抱前一种观点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实,爱就是爱,不会转化为其它的什么。这一对男女,没有人会怀疑是天生的一对,即便在真实生活中,这两位演员也是一对夫妻。这就是编剧的可恶之处,他把任何条件都设定为对爱情的发展有利,唯独把一个条件定死了,这是先天的,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兄妹。 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结论,不可能的爱情,我们的这个社会还需要进化,我们要思考一下,道德和爱情,谁能超越谁。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 经典指数 900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是被今天的一般人在爱情心理上所认同。不过今天的按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在一个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盛行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不会再像古代社会那么困难,那么的低效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会象过去那么脆弱。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 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手段,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用一些景物和实物来进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爱。这一段故事的描写,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越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丝淡淡的现代主义的味道。浅薄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出一个里面有同性恋倾向的描写。更深一步来想,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作出不被当时社会理解但能被后代津津乐道的事情。 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着自由。向往爱情和自由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去做,因为这两点,就是他们的生命。 结论,无奈的爱情,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他们爱情的延续。 (八)莫瑞尔和保罗 经典指数 900 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也只能是来自儿女的儿女之爱。但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没有人会否认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没有人会否认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能够对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公开表示认同的,恐怕远远不如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次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在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里,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方面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把融在里面的爱情,解释为一种情节(Odipus Complex),这个源于古希腊的英语词汇,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却让人们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也许人类不敢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和现实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没有人能够去打破。我们只有沿着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头。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九)刘欣和董贤 经典指数 950 断袖之癖,是我们在大一点的时候所学到的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看,十分的隐晦,不去做一番考证还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爱之真,情之切,试想我们今天,即便是在异性之间,能对对方如此体贴,如此忠诚的爱侣,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源于爱的举动,这举动背后的动力,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爱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性之爱已经不是一份年青的爱情,从古希腊人对与同性之爱的宽容态度,到中国大唐盛世时人们口无遮拦地对此进行谈论并亲身实践,直到现代西方国家从社会观念方面,法律方面,对此所作出的宽容调整,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属于畸形的爱情,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应该属于伟大的爱。 结论,同性之爱,也会是动人的,伟大的,催人泪下的。 (十)美人鱼和王子 经典指数 1000 这个来自于北欧的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不朽的。我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只是很为那个小美人鱼惋惜,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包括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循环,总是要有人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人,爱一个人,竟然能够不让他知道,承受着爱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还要承受他的漠视,承受着他去爱别的人,最后还要为拯救她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幸亏这位可敬的丹麦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童话中的故事,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可真的是进化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大海是蓝色的,这种蓝色,有一种别样的情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催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理所当然。小美人鱼美丽的脸上,除了苍白之外,还有对爱人的挂念。她修长的美腿上,除了为爱流出的鲜血以外,还有为爱不顾一切,迈出的艰难步伐。 这个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哪怕一个可堪与之媲美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现代。但那毕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这种理想总是在我们的前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在爱情的海洋上前进的道路。 结论,为爱献身的爱,能够为爱一时献身,是一种境界,能够为爱长久献身,是一种神奇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的是一个身处无性婚姻,饱受生理煎熬的贵族妇人康妮,与一个地位低下的守林人梅勒斯之间的不伦恋情,以及随之产生的与机器文明禁锢下腐朽婚姻的斗争。
1928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之初,由于小说中火辣直白的性场景,以及对女体和两性器官的频繁摹写,出版商们避之不及,主流报刊对此纷纷斥责。最终该书仅被允许复印50册,且很快就被当局封禁。
在那个禁锢思想,压抑人欲的时代里,劳伦斯因其大胆、激进的风格,被冠以“淫秽小说家”的头衔。这部作品引发的巨大争议也让劳伦斯身败名裂。距离这本小说问世两年后,劳伦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文学解禁思潮盛行,在被当作“情色小说”封禁30余年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关于婚姻与人性议题的文本价值,终于被文学界重新定义。时至今日,它已被奉为“世界十大经典情爱小说”。
01
百年后的读者以现代目光再去看这部作品,书中那些突破“禁区”的欲望书写已经不再让人觉得“讳莫如深”。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反而有助于我们摒弃“低俗”的成见,去体察劳伦斯对爱的讴歌和赞颂,以及对生命意识的强烈肯定。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冰冷机器所掌控的工业时代。
女主人公康妮是英国查泰来家族继承人克里夫之妻——一个自信优雅、活泼迷人的贵妇人。可是她的新婚蜜月期刚过,丈夫就不得不在一战的炮火中奔赴前线。
六个月后,克里夫拖着在战火中被炸残的下肢回了国,成了一个终生不育的男人。那一年,克里夫29岁,康妮年仅23岁。
随着父亲去世,克里夫继承了家族产业和爵位,康妮则追随丈夫来到了英国中部矿区的老家拉格比。
在拉格比的日子里,坐在轮椅上的克里夫丝毫不改贵族的光鲜与气派。为了掩饰伤残的自卑,他开始舞弄文墨,写一些庸常的流行小说,终日以接受上流名人的吹捧为乐。
康妮本着对丈夫的强烈爱怜和同情,也收敛起了自己的少女心性,全心照顾他,协助他投入创作事业。久而久之,她习惯把自己的种种欲望和期许埋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
但是说到底,康妮本质上是个活泼、开明的姑娘,她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小接受的是自由的教育,这种死气沉沉又毫无盼头的生活实在令她窒息。
从表面上看,康妮的煎熬源于丈夫的性无能,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源于克里夫的性观念。
02
在小说中,康妮是一个15岁便初尝禁果的奔放女孩,对性事有着本能的好奇与热情。相比之下,克里夫却是一个对性事“无所求”的男人。
在两人新婚之初,已经20多岁的克里夫还是一个童男。蜜月期间,夫妻俩也没有性生活。借此,劳伦斯点出了克里夫的性观念:
“……性的方面,于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克利夫和他的朋友们都只把性爱看作是不开化或机械的行为。他主张没有一丝情欲的精神恋爱。”
因此,残疾后的克里夫一直试图从思想上把康妮禁锢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他不止一次地向她灌输:
“与人发生偶尔的关系,特别是那偶尔的性关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终生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
克里夫的婚姻观点,其实就是对英格兰传统的捍卫。特别是克里夫所在的贵族阶层,他们普遍只是将婚姻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现行秩序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不能人事的克里夫念念不忘要有一个合法的财产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一点又不伤害个人自尊,他甚至无耻地建议康妮寻找一个上流社会的情夫,从而不动声色地为他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夫已经成了工业社会中一个失去人性的冰冷“机器”,不仅自我否定了肉体的价值,阉割了内在的生命力,也间接压抑了妻子的本能。
这种压抑让康妮开始像婚前一样,通过和其他男人的肉欲之欢寻求满足。她一度也曾和德国情人打破禁忌,享受肉体,但是她却发现对方其实和丈夫一样自私、麻木。社会地位和名誉让这类男人身上普遍缺乏一种自然的生命力。
03
难耐压抑婚姻的康妮,只能经常去最接近自然的庄园林场排遣自己的苦闷。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查泰莱家的守林人。这个身体强壮,浑身洋溢着雄性气息的健康男人,激起了康妮压抑许久的生理本能。
劳伦斯笔下的梅勒斯是一个出身工人阶级,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健全男子。他独立强悍、有情有义,但却在感情上屡受伤害。
小说中,梅勒斯先后与两个中产女人有过两段感情,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极端厌恶性爱的“精神型”女人。后来,他与伯萨相恋并步入婚姻,却发现这个女人却是一个自私恶毒,纵欲无度而无精神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梅勒斯由此见证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和异化,为了不让现代化吞噬自己最后的生命力,他选择背离社会,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守林人。而就在这时,康妮来到了他的身边。
在两人的第一次相遇中,康妮无意间目睹了梅勒斯洗澡的场面,她第一眼便被梅勒斯那自然健硕的男性躯体所深深吸引。
回到庄园后,康妮在卧室的镜子前审视着自己的裸体,猛然发现自己的皮肤开始变得粗糙,不再富于弹性,整个人也日渐消瘦。她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无性生活对婚姻造成的折磨,这也成了她背叛婚姻的一个前兆。
小说中关于她和梅勒斯从隔膜到心灵缔结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描写。当康妮观察着梅勒斯饲养的小鸡,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鸡仔被母鸡护在身后时,她不由得感慨自然的造化和生命力,同时也为自己被扼杀母性,被剥夺生命力而感到失落不已。
康妮落泪的那一刹那唤起了梅勒斯心中的爱和同情,那种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他一度以为已经熄灭的欲火。随着自然的本能逐渐战胜理智,两人逾越了世俗道德的禁忌。
04
在小说中,劳伦斯一共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七次情事。在这个过程中,康妮一步步实现个人的性觉醒,一点点地放下了内心的阶级权威。
从前两次床笫之欢的被动到后续的主动,从最初的忐忑拘谨到后来的林中温存、雨中交欢……劳伦斯通过对这种性体验细致入微的描摹和放大,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人性转折,正如邵洵美所评价的:“康妮‘性的复活’,即是她‘人的复活’。”
但不久后,康妮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自然是梅勒斯的孩子。在一次次穿透灵魂的交融中,她与梅勒斯的感情,已经越发深厚。
与此同时,梅勒斯的凶悍的前妻突然回归,他敏锐察觉到了康妮的存在。眼见前夫和众人都不再欢迎自己,她当众捅破了梅勒斯与查泰来夫人的私情,并极尽污蔑之能事,通过各种不实的丑闻造谣梅勒斯,梅勒斯不得已之下辞掉了工作。
面对梅勒斯的离去,康妮在灵与肉的决断中正视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她写信要求和克里夫·查泰来离婚,从此和梅勒斯奔赴崭新的生活。在小说的尾声,梅勒斯给康妮写了一封信,道尽相思,他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很快地朝相聚的方向驶去。”
当“不伦之恋”出乎意料地打败了“合法婚姻”,这个小说的结局激怒了那个时代大批传统婚姻的捍卫者,劳伦斯也因此长期被视为教唆女性婚外情的“毒虫猛兽”。
即便在几十年后,同样被世俗伦理批驳的纳博科夫还因此怒斥劳伦斯是“臭大粪”,他宣称:“查泰莱夫人的性事被说成‘伟大的文学’,分明是一桩阴谋!”
可是对于这样一部超时代、近乎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仅持道德滤镜,或者伦理角度去看待,不免有失偏颇。
综评
若单从小说的叙述情节上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过是一个俗套的有夫之妇的“婚外情“故事。但是如果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这部作品不该仅仅被看做一个贵妇人的风流韵事。
在劳伦斯笔下,“性”其实可以解构为一个生命力的强大载体。也正因如此,他所呈现出来的“性观念”,并非是一种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原始肉体狂欢。
以女主人公康妮为例,她因为不满情人迈克里斯贪图个人享乐,缺乏温存爱心而在短暂的交往过后与之分手;她又因为难以忍受丈夫一味崇拜理性和金钱,最终选择与之离婚。
康妮的性观念背后,其实寄予着的是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探索。
劳伦斯认为,“性”是人性的最终表现,是实现生命、完善生命的途径,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真正的爱情会让被异化了的人重新恢复生机和创造力。
(一)罗密欧与朱丽叶,经典指数,750 这个被伟大的莎翁在四百多年前用喜剧的形式改变出来的爱情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部极富人文精神的爱情史诗。几百年来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在莎翁的笔下,爱情是超越一切的。甚至可以超越门第,地位,家族偏见等这些就是在今天还被普通的英国人所重视的东西。 当然,莎翁对于剧中男女主人公年龄问题上的处理,也是令人乍舌的。也许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仍然不明白为什么爱情会那么早的降临在一对未成年的男女身上,而且是那么牢固,让这一对恋人能够抛开自己的生死。毕竟,当朱丽叶第一次坠入情网时的年龄,刚满十四岁。但是现在,人们不再会有以前的那种观念了,当人们看到恋爱的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一步步向我们逼近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莎翁的预见能力,不管现在十四五岁男男女女,他们所正在经历的一切是不是爱情。 剧尾是全剧最精彩的部分,这一对相爱的男女,由于误会而双双失去了生命。这一幕在四百多年前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剧场里,曾经让全场鸦雀无声,但是在今天,这样的结尾对今天的人们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其实她们是因为爱情而不是因为误会而失去生命的。对此感到惋惜,是没有必要的。 结论,残酷的爱情,任何伟大爱情的必由之路。 (二)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经典指数,750 在所有的爱情中,有得意者,就有失意者。这个来自于古希腊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美少年阿都奈斯对自己所产生的爱情,一点也不比维纳斯对他的爱情更浅。唯一不同的是,维纳斯对他的爱,是任何社会都可以宽容接受的,虽然两者在身份和地位上有一点差别。可是阿都奈斯对于自己狂热的爱,却是难以被人理解。以至于后来人把他的这种行为叫做“自恋”(narcissism),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则被归为病态的一类。这对于这个美少年的本身是很不公平的。因为所有的爱,只要是爱,都不应该受到人们的冷落甚至不屑。 当然维纳斯对于这位美少年的爱,也是令人称道的,其追求的程度,迫不及待的心情,让现在很多高傲,自负的娇小姐们都无法理解。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叫“做神仙做到她这个份上,还是不要做了”。 忘情的维纳斯遇见了无动于衷,铁石心肠的阿都奈斯,从她的角度上来说,是她爱错了人,可是她有什么办法呢?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分什么对错的,她就是爱他,这没有办法。维纳斯把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故事里对于情欲的描述,让我们今天的男女看了都有点觉得火辣辣,可是不要误会,这是维纳斯爱他的表现,与色情无关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后来的爱情文学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都奈斯爱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一个第三者,从更广一点的意义上来说,从那以后所有关于三角恋爱乃至四角,五角恋爱的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一个叫做“维纳斯和阿都奈斯”的故事。 结论,一厢情愿的爱情,总是伴随着一个人的快速毁灭和另一个人的慢慢毁灭。 (三)爱德华八世和辛普森夫人 经典指数,800 这是近代以来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爱情故事,直到如今还被广为流传。在不列颠帝国将近千年的历史中,还没有一位国王会主动逊位。而他下台的原因却是为了两个字——爱情。这位使得他抛弃自己应有政治地位的女人,竟然是一位离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 这件事在欧洲的上流社会眼里,无异于大逆不道。在当时的欧洲主流社会,人们还无法给这件事情以充分的宽容和认同。成千上万国王的支持者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国王退位的声明,泪流满面地瘫倒在地。也许他们的举动里面还包含有对这份爱情极大的敬意,他们是怀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看着自己爱戴的国王走下王座的。但任何事情就是这样,有一得必有一失。国王失去了他的王位和他的王国,得到了他最珍视的——爱情。 辛普森夫人后来以温莎公爵夫人的身份把自己丈夫的遗体送回英国,参加国葬。整个英伦三岛举国上下一片悲声。在那个时候,认同他们爱情的人,已经比几十年前要多许多了。人们把他们看作是为爱情献身的经典。现在想起来,没有他们的爱情,整个历史也许会被改变,现任的女王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为了爱情而抛弃王位的君主,从国家民族的角度来看,是不负责任,从人的角度来看,是把爱情当作自己毕生的信仰,是“人”这个概念的最完美的诠释。 结论,有代价的爱情,爱情的代价在蔑视爱情的人的面前是泰山,在珍视爱情的人的面前什么也不是。 (四)罗伊和马拉 经典指数 800 在伦敦的一座名叫华铁卢的桥上,一段美丽,哀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炮火的轰鸣中悄悄地开始,同样,这份爱情最终也是在这个桥上走到了终点。其实这段爱情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 这段爱情从头到尾都是那么的完美,在这个故事里面,没有一个坏人,我们看到的都是好人。罗伊和马拉在桥头相遇的一瞬,伟大的爱情就开始了。罗伊在雨中望着上面的窗户,在他们的故事里,是点睛之笔。就在两个人在前往教堂结婚的路上,才互相问了对方的名字。一切看似那么的荒诞不经,但却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就是这一段闪电般成熟起来的爱情,却让一个人因为爱对方而献出了所有,让另一个人把这份爱情永远的放在自己的心里。 这个故事中的所有人,是宽容的,罗伊的叔叔,妈妈。不宽容的是一种无形的氛围,一种可以把人窒息的氛围。这种氛围牢牢地控制着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在无可奈何的看着残酷的现实一步一步走来。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拉的死,恰恰就是这个故事中最动人的部分。正是她的死,才构成了这个故事的不朽,反之,马拉会成为又一个简爱,只不过马拉面对的罗伊,比简爱面对的罗切斯特更加浪漫一点,脾气更加好一点而已。而简爱的故事,实在不能算得上一个伟大,经典的爱情故事。我们把它叫做个人奋斗的经典之作还差不多,或者叫对于维多利亚时代教育制度以及门第观念的批判也行。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认为,婚姻应该是门当户对的。可罗伊和马拉的故事已经超出了门当户对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位大作家从坟墓中唤醒,让他对魂断蓝桥的爱情故事进行一番评价,我想她也会感到很为难的,真的很为难。 结论,永远的爱情,无法长相厮守的爱情,才会是永远的爱情。 (五)爱斯梅哈尔达和撞钟人 经典指数 800 在阴森森的巴黎圣母院里的那个撞钟人,被人们称之为野兽,那个为避祸逃到了里面的波希米亚女人,被人们称为美女。美女和野兽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不对称的爱情,并且反差如此之大,给人的直观感觉,并非像这个伟大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令人动情,令人回味。但是在几百年以后的钟楼里,当人们看到了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时,一份感动,对爱情的感动,不禁油然而生。美女和野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抱在了一起,并且永远没有分开。 撞钟人对爱斯梅哈尔达的爱,已经超出了肯为之献身的范围。也许在撞种人看见她的第一眼,就已经把自己的生命交在了她的手里,随时准备为他在心中所爱的女人献出一切。虽然他知道也许这不会得到相应的回报,也许自己的死,只不过是像飞入大海的一片羽毛,只会无声无息,不会有人注意到。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对方的爱,并且是永远的。 也许这爱情不像其他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一样,那么让人易于接受,那么完美。但这也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而且这个爱情故事还是那么的震撼人心,那么的超凡脱俗。大革命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里一览无遗。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即便是畜生一样的人,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即使距离再远的两个人,也会有机会注视同一目标,也会被爱情的彩带,连在一起。 结论,最真实的荒诞的爱,也许爱这个字,本无所谓什么荒诞和真实,只要是爱 (六)幸子和光夫 经典指数 850 八十年带上半叶,风靡了整个华夏大地的故事,从拖沓窘长的剧情中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主要所讲的还不是关于爱情,而是更加注目于亲情。剧中两人相爱,只是为了今后的亲情悲剧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尽管这个铺垫很巧妙,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很残酷。好像是要逼着人们在爱情和亲情之间作出一个选择,这样的选择,对人类来说,是勉为其难的。所幸的是编剧在关键时刻,让幸子悄悄地死去,解除了我们的为难。我们的思想,在跨越人类道德最终底线的那一刻,被编剧生生的拉了回来。 光夫和性子的爱,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总是会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在两人得知他们是兄妹的时候,他们的爱情一下子转变成了兄妹之爱。还有一种就是,他们的爱是真正的爱,只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处理,所以只好让其中的一个人死去。幸子最后在飘满樱花的湖中小船上,在光夫的怀里静静的死去,也可以有两种解释,一是他死在自己哥哥的怀里,一是他死在自己爱人的怀里。可叹的是,当时抱前一种观点的人,占到了绝大多数。 其实,爱就是爱,不会转化为其它的什么。这一对男女,没有人会怀疑是天生的一对,即便在真实生活中,这两位演员也是一对夫妻。这就是编剧的可恶之处,他把任何条件都设定为对爱情的发展有利,唯独把一个条件定死了,这是先天的,后天努力所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他们是兄妹。 可怜一对相爱的人,他们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多,但没有多少人会理解他们,只有把那一份真挚的爱情藏在心底,一个辞世而去,一个面对一汪秀丽的湖水,回味着逝去的爱情。 结论,不可能的爱情,我们的这个社会还需要进化,我们要思考一下,道德和爱情,谁能超越谁。 (七)梁山伯与祝英台 经典指数 900 这是个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还是被今天的一般人在爱情心理上所认同。不过今天的按男女们不会像那时候的梁祝那么的傻,竟然会坐以待毙,双双化蝶。在一个互联网和移动电话盛行的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交往不会再像古代社会那么困难,那么的低效率。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会象过去那么脆弱。我们直到今天还是能够感觉到当时的那一对男女在相思时候的痛苦。其实这种痛苦在你回味的时候是很甜蜜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种代价所获得的收益,也是任何东西所无法代替的。现代男女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没有办法成为伟大的爱情,就是他们付出的太少,绝对不肯为之献身。毕竟,生命,是现代人可以付出代价的底线,不是可以轻易超越的。 这个故事中的求爱手段,也是让我们感到兴奋的地方。女主人公女扮男装,用一些景物和实物来进行比喻,向男主人公求爱。这一段故事的描写,是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因为这不管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越了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所能包含的一切特征,有一丝淡淡的现代主义的味道。浅薄的研究者,会从中得出一个里面有同性恋倾向的描写。更深一步来想,这就是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一切时代和观念的束缚,让人们作出不被当时社会理解但能被后代津津乐道的事情。 画龙点睛之笔,就是里面的化蝶。卑微的生命往往代表着自由。向往爱情和自由的人们,往往会这样去做,因为这两点,就是他们的生命。 结论,无奈的爱情,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寻找他们爱情的延续。 (八)莫瑞尔和保罗 经典指数 900 没有人会否认母爱的伟大,但母爱是单方面的。如果母爱可以得到回报,那也只能是来自儿女的儿女之爱。但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强有力的挑战。没有人会否认劳伦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家,也没有人会否认弗洛伊德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但能够对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故事公开表示认同的,恐怕远远不如对这部作品进行研究的人多。 莫瑞尔太太把自己身上涌动的激情,倾注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自己也从儿子的身上,获取从自己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情感觉。对于这位莫瑞尔太太来说,在她心底里,早已把自己的儿子当作自己理想中的爱人,她照顾他,抚养他,所做的一切,都超出了一位母亲所能做的一切。她是真正把自己的儿子当作了自己爱的对象,这种爱,不是单纯的亲情之爱,更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爱情的体现。而保罗,也在心目中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以至于他觉得,只要他母亲在,他在次生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爱人。因为这个爱人就在他身边,那就是他的母亲。 在这部争议很大的作品里,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心理层次和社会层次方面的东西。很多的时候把融在里面的爱情,解释为一种情节(Odipus Complex),这个源于古希腊的英语词汇,虽然历史很悠久,但却让人们研究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结果。也许人类不敢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着的和现实社会不协调的东西,也许这个社会已经形成了一个定势,没有人能够去打破。我们只有沿着自己为自己设定的道路,走下去,永不回头。 结论,最有人伦的不伦之爱,这是一种爱情,最起码也要算是爱情之树上的一个分叉。 (九)刘欣和董贤 经典指数 950 断袖之癖,是我们在大一点的时候所学到的一个成语。从字面上来看,十分的隐晦,不去做一番考证还真是不能明白其中的真意。刘欣,这个西汉王朝的昏君,竟然是一个至真至爱之人,在两人同榻而眠的时候,当他有要事要离开时,董贤的身体压住了他宽大的袖子,他不忍吵醒自己的爱人,断袖以离去,这一分细致,对爱人的那一份真爱,足以使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感到汗颜。当然他的另一半,董贤,也是一样,他在哀帝刘欣死去的第二天,就在家中自杀,死的时候,他还保留着哀帝留给他的玉玺。不幸的是,这一对恋人是两个男人,也就是被我们今天很多所谓的正人君子所不齿的同性恋。 我们现在的很多人,一看到断袖之癖这个成语,都会理解成为不太好的方面,而忽略了其中对爱情的诠释。没有什么人规定了爱情是属于异性之间的专利,同性之间的爱情也许会更加真挚,更加荡气回肠。刘欣和董贤,就是属于这种爱情的代表。 爱之真,情之切,试想我们今天,即便是在异性之间,能对对方如此体贴,如此忠诚的爱侣,也并不多见。这就是源于爱的举动,这举动背后的动力,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爱情。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同性之爱已经不是一份年青的爱情,从古希腊人对与同性之爱的宽容态度,到中国大唐盛世时人们口无遮拦地对此进行谈论并亲身实践,直到现代西方国家从社会观念方面,法律方面,对此所作出的宽容调整,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一种属于畸形的爱情,只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刘欣和董贤的故事,应该属于伟大的爱。 结论,同性之爱,也会是动人的,伟大的,催人泪下的。 (十)美人鱼和王子 经典指数 1000 这个来自于北欧的爱情故事,当然是一个最简单的爱情故事,但却是所有的爱情故事中最为不朽的。我们可能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故事。但是那个时候的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只是很为那个小美人鱼惋惜,我们并不知道人生,包括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残酷的循环,总是要有人去做我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人,爱一个人,竟然能够不让他知道,承受着爱他所带来的一切痛苦,还要承受他的漠视,承受着他去爱别的人,最后还要为拯救她所爱的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爱情,真的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幸亏这位可敬的丹麦人描述的只是一个童话中的故事,否则我们这个世界,可真的是进化到了一种极高的境界。 大海是蓝色的,这种蓝色,有一种别样的情调。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催生出这样一个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理所当然。小美人鱼美丽的脸上,除了苍白之外,还有对爱人的挂念。她修长的美腿上,除了为爱流出的鲜血以外,还有为爱不顾一切,迈出的艰难步伐。 这个故事,是经典中的经典。我们不能指望在这个世界上会出现哪怕一个可堪与之媲美的爱情故事,尤其是现代。但那毕竟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这种理想总是在我们的前方闪耀,指引着我们在爱情的海洋上前进的道路。 结论,为爱献身的爱,能够为爱一时献身,是一种境界,能够为爱长久献身,是一种神奇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讲述的是一个身处无性婚姻,饱受生理煎熬的贵族妇人康妮,与一个地位低下的守林人梅勒斯之间的不伦恋情,以及随之产生的与机器文明禁锢下腐朽婚姻的斗争。
1928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出版之初,由于小说中火辣直白的性场景,以及对女体和两性器官的频繁摹写,出版商们避之不及,主流报刊对此纷纷斥责。最终该书仅被允许复印50册,且很快就被当局封禁。
在那个禁锢思想,压抑人欲的时代里,劳伦斯因其大胆、激进的风格,被冠以“淫秽小说家”的头衔。这部作品引发的巨大争议也让劳伦斯身败名裂。距离这本小说问世两年后,劳伦斯在贫病交加中离世。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文学解禁思潮盛行,在被当作“情色小说”封禁30余年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关于婚姻与人性议题的文本价值,终于被文学界重新定义。时至今日,它已被奉为“世界十大经典情爱小说”。
01
百年后的读者以现代目光再去看这部作品,书中那些突破“禁区”的欲望书写已经不再让人觉得“讳莫如深”。也正是这种包容性,反而有助于我们摒弃“低俗”的成见,去体察劳伦斯对爱的讴歌和赞颂,以及对生命意识的强烈肯定。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生活在一个被冰冷机器所掌控的工业时代。
女主人公康妮是英国查泰来家族继承人克里夫之妻——一个自信优雅、活泼迷人的贵妇人。可是她的新婚蜜月期刚过,丈夫就不得不在一战的炮火中奔赴前线。
六个月后,克里夫拖着在战火中被炸残的下肢回了国,成了一个终生不育的男人。那一年,克里夫29岁,康妮年仅23岁。
随着父亲去世,克里夫继承了家族产业和爵位,康妮则追随丈夫来到了英国中部矿区的老家拉格比。
在拉格比的日子里,坐在轮椅上的克里夫丝毫不改贵族的光鲜与气派。为了掩饰伤残的自卑,他开始舞弄文墨,写一些庸常的流行小说,终日以接受上流名人的吹捧为乐。
康妮本着对丈夫的强烈爱怜和同情,也收敛起了自己的少女心性,全心照顾他,协助他投入创作事业。久而久之,她习惯把自己的种种欲望和期许埋藏在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中。
但是说到底,康妮本质上是个活泼、开明的姑娘,她精力充沛、身体健康,从小接受的是自由的教育,这种死气沉沉又毫无盼头的生活实在令她窒息。
从表面上看,康妮的煎熬源于丈夫的性无能,但是究其根源,却是源于克里夫的性观念。
02
在小说中,康妮是一个15岁便初尝禁果的奔放女孩,对性事有着本能的好奇与热情。相比之下,克里夫却是一个对性事“无所求”的男人。
在两人新婚之初,已经20多岁的克里夫还是一个童男。蜜月期间,夫妻俩也没有性生活。借此,劳伦斯点出了克里夫的性观念:
“……性的方面,于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克利夫和他的朋友们都只把性爱看作是不开化或机械的行为。他主张没有一丝情欲的精神恋爱。”
因此,残疾后的克里夫一直试图从思想上把康妮禁锢在自己狭小的圈子里,他不止一次地向她灌输:
“与人发生偶尔的关系,特别是那偶尔的性关系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终生的结合,重要的是一天一天的共同生活。”
克里夫的婚姻观点,其实就是对英格兰传统的捍卫。特别是克里夫所在的贵族阶层,他们普遍只是将婚姻视为一种维护社会现行秩序的手段。
也正因如此,不能人事的克里夫念念不忘要有一个合法的财产继承人。为了实现这一点又不伤害个人自尊,他甚至无耻地建议康妮寻找一个上流社会的情夫,从而不动声色地为他履行传宗接代的义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克里夫已经成了工业社会中一个失去人性的冰冷“机器”,不仅自我否定了肉体的价值,阉割了内在的生命力,也间接压抑了妻子的本能。
这种压抑让康妮开始像婚前一样,通过和其他男人的肉欲之欢寻求满足。她一度也曾和德国情人打破禁忌,享受肉体,但是她却发现对方其实和丈夫一样自私、麻木。社会地位和名誉让这类男人身上普遍缺乏一种自然的生命力。
03
难耐压抑婚姻的康妮,只能经常去最接近自然的庄园林场排遣自己的苦闷。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查泰莱家的守林人。这个身体强壮,浑身洋溢着雄性气息的健康男人,激起了康妮压抑许久的生理本能。
劳伦斯笔下的梅勒斯是一个出身工人阶级,但受过良好教育的健全男子。他独立强悍、有情有义,但却在感情上屡受伤害。
小说中,梅勒斯先后与两个中产女人有过两段感情,但是这两个女人都是极端厌恶性爱的“精神型”女人。后来,他与伯萨相恋并步入婚姻,却发现这个女人却是一个自私恶毒,纵欲无度而无精神追求的另一个极端。
梅勒斯由此见证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严重摧残和异化,为了不让现代化吞噬自己最后的生命力,他选择背离社会,成为一个回归自然的守林人。而就在这时,康妮来到了他的身边。
在两人的第一次相遇中,康妮无意间目睹了梅勒斯洗澡的场面,她第一眼便被梅勒斯那自然健硕的男性躯体所深深吸引。
回到庄园后,康妮在卧室的镜子前审视着自己的裸体,猛然发现自己的皮肤开始变得粗糙,不再富于弹性,整个人也日渐消瘦。她第一次直观地看到了无性生活对婚姻造成的折磨,这也成了她背叛婚姻的一个前兆。
小说中关于她和梅勒斯从隔膜到心灵缔结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描写。当康妮观察着梅勒斯饲养的小鸡,看着那些充满生命力的鸡仔被母鸡护在身后时,她不由得感慨自然的造化和生命力,同时也为自己被扼杀母性,被剥夺生命力而感到失落不已。
康妮落泪的那一刹那唤起了梅勒斯心中的爱和同情,那种脆弱也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他一度以为已经熄灭的欲火。随着自然的本能逐渐战胜理智,两人逾越了世俗道德的禁忌。
04
在小说中,劳伦斯一共描写了康妮和梅勒斯的七次情事。在这个过程中,康妮一步步实现个人的性觉醒,一点点地放下了内心的阶级权威。
从前两次床笫之欢的被动到后续的主动,从最初的忐忑拘谨到后来的林中温存、雨中交欢……劳伦斯通过对这种性体验细致入微的描摹和放大,表现了主人公微妙的人性转折,正如邵洵美所评价的:“康妮‘性的复活’,即是她‘人的复活’。”
但不久后,康妮却发现自己怀孕了,这自然是梅勒斯的孩子。在一次次穿透灵魂的交融中,她与梅勒斯的感情,已经越发深厚。
与此同时,梅勒斯的凶悍的前妻突然回归,他敏锐察觉到了康妮的存在。眼见前夫和众人都不再欢迎自己,她当众捅破了梅勒斯与查泰来夫人的私情,并极尽污蔑之能事,通过各种不实的丑闻造谣梅勒斯,梅勒斯不得已之下辞掉了工作。
面对梅勒斯的离去,康妮在灵与肉的决断中正视了内心真实的自我,她写信要求和克里夫·查泰来离婚,从此和梅勒斯奔赴崭新的生活。在小说的尾声,梅勒斯给康妮写了一封信,道尽相思,他在信的末尾写道: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牢牢把住、驾驶我们的航船,很快地朝相聚的方向驶去。”
当“不伦之恋”出乎意料地打败了“合法婚姻”,这个小说的结局激怒了那个时代大批传统婚姻的捍卫者,劳伦斯也因此长期被视为教唆女性婚外情的“毒虫猛兽”。
即便在几十年后,同样被世俗伦理批驳的纳博科夫还因此怒斥劳伦斯是“臭大粪”,他宣称:“查泰莱夫人的性事被说成‘伟大的文学’,分明是一桩阴谋!”
可是对于这样一部超时代、近乎寓言性质的文学作品,如果我们仅仅持道德滤镜,或者伦理角度去看待,不免有失偏颇。
综评
若单从小说的叙述情节上看,《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不过是一个俗套的有夫之妇的“婚外情“故事。但是如果站在人生哲学的角度,这部作品不该仅仅被看做一个贵妇人的风流韵事。
在劳伦斯笔下,“性”其实可以解构为一个生命力的强大载体。也正因如此,他所呈现出来的“性观念”,并非是一种不受任何道德约束的原始肉体狂欢。
以女主人公康妮为例,她因为不满情人迈克里斯贪图个人享乐,缺乏温存爱心而在短暂的交往过后与之分手;她又因为难以忍受丈夫一味崇拜理性和金钱,最终选择与之离婚。
康妮的性观念背后,其实寄予着的是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深刻探索。
劳伦斯认为,“性”是人性的最终表现,是实现生命、完善生命的途径,是健康和幸福的起点,是陷入文明困境中的人走向新生的途径。真正的爱情会让被异化了的人重新恢复生机和创造力。
这种爱情象火柴燃烧,刹那间放射出炫丽的光芒,能将两颗心融化。甚至有人愿意用尽一生的激情去燃烧只为了享受这短暂的幸福。
所有划过的火柴都只是美丽的瞬间,所有的心动都只能慢慢沉淀下来,它无法温暖你的一生。
当它燃尽,那硝烟的清香会顷刻化为乌有,留下的是无尽的失落。其实,所有的绚丽都是短暂的,它最终都会归于平静。
手机交友
返回顶部